二院23所黄鹤:工匠玲珑,裁“天衣”无缝

发布时间:2017-08-18    信息来源: 二院

在半个指头大小的器件里穿墙凿壁,两个腔体间的“墙壁”不过一张纸的厚度,加工误差要求不超过1/10根头发丝的产品,将刻出来的图形放回钢板里,表面毫无痕迹,黄鹤这个全国技术能手干的活儿,“像吹口气儿把定海神针变成藏在耳朵眼的绣花针”。

机载雷达用的太赫兹波导器件,外形尺寸只有半个指甲盖大,波导内腔尺寸比针眼大不了多少,在这方寸之间,不仅要将腔体和法兰盘焊接为一体,而且要保证微小内腔的尺寸精度达标,内腔更要像镜子照出人影般光洁。全国只有黄鹤能生产并达到批产标准,别无分号。

天衣无缝,全凭“裁缝”

雷达被称为祖国的“眼睛”,而黄鹤做的东西,用在“视网膜”上。

指甲盖大的微波器件,长得像“花”一样的天线阵列器件,黄鹤加工的东西不大,却影响着整部雷达的性能。入行20多年,加工的器件几万件,他喜欢接“疑难杂症”,加工“形状复杂、空间尺寸多、基准面多、刚度差、易变形”的器件。

“黄鹤喜欢干难活,做没做过的,他对新产品有独特的兴趣。”支部书记王健说。车间加工的微波器件零部件对精度要求苛刻,有的误差要求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的1/10,超薄的腔体侧壁,加工时极易变形,而哪怕一丝划痕也会造成工件报废。传统的加工方法奈何不了这“瓷器活”,黄鹤拉着工艺师,用两个多月时间试验上千次,像玩魔方一样对各种加工参数、辅助材料、刀具使用进行排列组合,最后找到一条佳径,两个多小时的轰鸣,从机床里拿出来的产品腔体表面薄厚均匀,侧面看过去,内壁几乎是一条直线。

遇到一种新材料,黄鹤需要先仔细研读金属材料手册,掌握材料的物理特性、金相图等,再努力寻找材料中一些关键的“细枝末节”,最后结合自己的经验,选取刀具进行加工。1000多种刀具,快速准确地从中选出最合适的那一款,再试做一个零件,找到切削参数。研究透了再下手,工作事半功倍。他的凹凸模,把加工好的两个零件组合在一起,肉眼无法看到缝线。同事说,用个词来形容只能是“天衣无缝”。

“干了一个工人以外的活儿”

黄鹤是个工人,但又不仅仅是个工人。

他是23所铣工技术带头人,但在多年的复合加工中,他成了集加工中心、线切割、钎焊、钳工技能于一身的全能。他时常琢磨着,工种怎么配合能让活干得更好更利索。车间加工工序几十道上百道,材料特性、铜材料牌号不一样,软硬程度不一样,相应的加工工序也不一样。图纸和工艺文件下来,经黄鹤的“火眼金睛”过一遍,哪个加工部位无法实现,哪道工序需要调换,哪个步骤加工风险系数比较高,他的几句话,能避免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损失。

某产品加工前,黄鹤考虑到线切割耗时较长,和调度员商量,线切割提前三天开工,优化了加工次序,任务提前了一周完成。一个阵列腔,按照工艺师制定的工艺路线车间需要100小时才能干出来,黄鹤经过多次分析计算,建议更改其中的一道工序,产品最终制作时间是35小时。

“他的很多改动或建议,不仅帮助提升了多个工种的生产优化,还帮助提高了设计师的图纸设计能力和工艺师的生产工艺设计能力,可以说干了很多工人以外的活儿,为研究所新品研制攻关发挥了重要作用。”车间主任金锡钢说。

练就炉火纯青、不差毫厘的手感

黄鹤的“工匠”之路大概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。在小朋友们都用着商店买的玩具时,黄鹤用家里的工具给自己“手工定制”,刻了一个有模有样的木头炮车,玩了二十多年没坏。

爱人郭少霞说,“他就是爱琢磨,喜欢做复杂的东西”。加工精密零件时,对操作的手感要求极高。力度过大,产品会变形,力度太小,做不出形状。别人休息的时候,黄鹤还在一次次反复进行实验操作,他要求自己的手感达到“炉火纯青、不差毫厘”。

黄鹤很欣赏一句话,“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,但绝不可以没有知识”。“谁都能是师傅,只要他有你没有的长处。”不光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傅,遇到年轻小伙子,黄鹤依然能张嘴叫老师。从铣工组调到数控组的时候,黄鹤对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并不熟练,为了把数控加工学好,他利用业余时间翻书,工作时就向组里的各位“小”师傅们学习。 “干活没有难或不难,只要你愿意干,其实都能干,只要愿意钻研,没有干不好。别人的长处都变成自己的,你就强了。”(文/陈佳佳)
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